<rp id="n1ppn"></rp>
<pre id="n1ppn"><ruby id="n1ppn"></ruby></pre>

          行業研究

          王朝弟: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 不能打著創新旗號無序擴張逃避監管

          來源:金融四十人論壇???????時間:2023-03-21 15:21

          王朝弟就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的賦能指出,金融科技為金融發展注入充沛動能,也對普惠金融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但是,金融科技并非十全十美,并不是包治普惠金融百病的“萬能藥”。必須正視的是,我國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二是體系標準尚不完善。金融科技服務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要求和標準,散見于各個領域法律法規和政策中,大多側重于解決單個問題或明確單個技術標準,缺乏系統性規范。三是科技風險日益凸顯。其中,存在數字鴻溝、算法歧視等倫理問題,數據濫用、隱私泄露、網絡欺詐等風險。

            王朝弟強調,要推動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深度融合,讓金融科技真正成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一要堅持金融科技以人為本,二要夯實金融科技的發展基礎,三要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四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必須堅持金融持牌經營、特許經營的基本準則,堅持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不能打著創新旗號,無序擴張、逃避監管。”王朝弟表示。

          圖片

          以下為發言全文:

            尊敬的一先書記,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剛才,奇帆市長、光紹市長、延禮主席等重量級嘉賓的致辭和演講,給了我很多啟發,稍后還有學界、業界的資深專家教授就金融科技運用發表真知灼見,我主要從工作實踐出發,就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相互融合、共同促進談談自己的親身感悟和一些思考,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普惠金融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承載著改善民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普惠金融因其點多、面廣、抗風險能力弱、經營成本較高等特點,如何實現普惠金融健康發展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隨著金融科技日新月異、加速發展,金融科技為金融發展注入充沛動能。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日臻成熟并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為破解普惠金融這一世界性難題提供了契機,對普惠金融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

            一是極大拓展了服務邊界。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服務加速從線下向線上線下并行的轉移,切實解決了老少邊窮等營業網點覆蓋率低地區和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的金融服務,特別是面對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金融機構及時優化“非接觸式”服務,保障基本金融業務不中斷,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得到極大提升。一批人機交互工具運用讓高品質金融服務不再是少數人的專利。如大數據分析篩選目標客戶精準營銷,感知技術大幅拓展了金融標的范圍等,為普惠金融精準滴灌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金融科技讓“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戶辦金融變成了現實。線上信息采集和現代科技下的查勘大大節約了金融決策成本和搜尋成本。金融科技推動金融風險防控向技術風控、智能風控、動態風控轉變,有效壓降了普惠金融風險管理成本。

            三是不斷提升了治理質效。金融與人工智能、低代碼、流程挖掘等多項技術的融合運用,促進金融基礎設施、業務模式、組織架構在多維度創新實踐,推動銀行保險機構業務流程重構、部門協同、資源共享、業務銜接加速推進,強化了制度執行和監督,減少了內部控制失效等情況。

            四是加速推進了數字化轉型。通過金融科技賦能,數字化支付、儲蓄、信貸、保險等業務迅速發展,供應鏈金融深度推進,在幫助銀行保險機構優化業務、減少損失、增加盈利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鏈的強鏈固鏈。

            近年來,銀保監會加強監管引導和金融科技規劃,持續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加快金融科技運用,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最廣大人民群眾得以公平分享金融改革發展成果。目前,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綜合賦能能力全面提升,電子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使中國實現了基本金融服務城鄉全覆蓋,中國成人賬戶擁有率、銀行業離柜交易率已超過90%,移動支付普及率和規模均居全球首位;銀行機構利用大數據等開展智能風控,對近3000萬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數字保險顯著拓寬保險覆蓋范圍,實現了線上化,我國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普惠金融發展道路,取得了國際公認的成績。

            萬物數據化、萬物智聯化的時代,經濟金融更加離不開科技支持,但金融科技并非十全十美,并不是包治普惠金融百病的“萬能藥”。必須正視的是,我國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第一,區域間發展不平衡。金融科技基礎、人才和技術運用東部沿海地區優于中西部地區,城市優于農村,大型機構優于中小機構。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往往是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金融科技支持不夠、金融資源供給不足的地區。

            第二,體系標準尚不完善。金融科技服務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要求和標準,散見于各個領域法律法規和政策中,大多側重于解決單個問題或明確單個技術標準,缺乏系統性規范。

            第三,科技風險日益凸顯。數字鴻溝、算法歧視等倫理問題已經引發社會持續關注,數據濫用、隱私泄露、網絡欺詐等風險,既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也影響行業公平和金融安全。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作為關鍵變量,是國際競爭和大國博弈的主戰場。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加快形成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適應的中國特色普惠金融體系,是一項立足當前、面向長遠的重大任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推動金融科技、普惠金融深度融合,讓金融科技這一“關鍵變量”真正成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要堅持金融科技以人為本。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回歸金融本源,牢固樹立負責任金融理念,大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強銀行、證券、保險協同聯動,加大普惠金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投入,更好滿足廣大“長尾客戶”金融需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科技,建立線上線下多元觸點,加強場景聚合、生態對接,推動構建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控制的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堅持守正創新原則,嚴禁運用技術和信息優勢進行不正當競爭,損害中小金融機構利益,維護金融業健康運行;嚴禁運用虛假信息、錯誤信息等誘導低收入群體超前消費、過度消費,違背社會價值導向和道德倫理,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要夯實金融科技發展基礎。加大數據存儲中心、大數據平臺、智能計算中心、深度學習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聚焦底層關鍵核心技術、前沿技術強化研發,推動我國金融科技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先機、贏得主動。規范數據采集、使用,加快在數據確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竊取、非法使用等行為。

            三要強化金融科技審慎監管。金融科技的本質是金融,必須堅持金融持牌經營、特許經營的基本準則,堅持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不能打著創新旗號,無序擴張、逃避監管。要持續豐富監管方式和手段,提升穿透監管能力。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推動加快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法規,規范人工智能金融運用,督促銀行保險機構優化考核激勵機制,確保涉農、小微企業以及新市民等普惠金融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增加金融產品、提升服務水平、降低運營成本。

            四要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安全無小事,金融數據安全事關國家金融安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保險機構要構建更加有效的保護機制,尊重消費者的隱私權,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切實保障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要加強數據信息安全管理,建立數據安全策略,進行數據風險評估,使用加密與權控技術,全方位加強金融數據信息保護,維護國家安全和金融穩定。

            祝愿峰會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來源:金融四十人論壇 新浪財經

            分享到: